首页 > 最新动态 > 设备、结构及工作原理|泵与风机(一)
最新动态
设备、结构及工作原理|泵与风机(一)
2024-08-098

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





8-1 离心泵的工作原理是什么?

答:离心泵中的液体与叶轮一起旋转,由于液体有一定的质量而产生离 心力,液体沿着叶轮流向出口。入口成为负压,液体在大气压力和液体静压 作用下进入离心泵,在叶轮中获得的能量靠扩压管或导叶将动能转变为压力 能,源源不断地从泵的出口流出。

8-2 什么是泵的倒灌高度?什么是泵的真空吸高度?

答:泵的叶轮中心线低于人口液面的距离称为泵的倒灌高度。

泵的叶轮中心线高于入口液面的距离称为泵的真空吸上高度。

8-3 为什么泵处于倒灌高度状态下较好?

答:泵处于倒灌状态下,由于泵入口有液体静压,启动前排除泵体和管 线内的空气比较方便,只要将入口阀门和泵体排空阀开启即可。不必像处 于真空吸上状态的泵那样,要在泵的下部人口管装止回阀,灌注液体才能排 除泵和入口管线内的空气。泵处于倒灌状态下,人口不易漏进空气,泵不易 抽空。因为入口有液体的静压,泵不易产生汽蚀。所以,只要有可能,应尽 量使泵处于倒灌状态下工作。

8-4 什么是扬程?其单位是什么?

答:1kg 液体经过泵后所获得的能量,或可以理解为将1kg液体提升的 高度,称为扬程,其单位为m。

 8-5 为什么一般泵都用扬程而不用压力表示泵的性能?

答:因为扬程表示将1kg液体提升的高度,对于同一台泵无论输送何种 工质,扬程都是一样的,泵的扬程包括静压和动压差。如果用压力来表示, 则不同的工质其压力是不一样的,密度大的工质压力高,密度小的工质压力 低。而且知道泵的扬程,根据工质的密度可以换算成压力。

8-6 什么是泵的汽蚀余量?单位是什么?

答:汽蚀余量是表示为使泵不发生汽蚀的一个安全余量。例如泵的汽蚀 余量是5m,入口管道的阻力为3m,则泵的吸上高度Hx
Hx=大气压力-汽蚀余量﹣入口管道阻力
=10m-5m-3m
=2m

Hx为正值称吸上高度,允许泵安装在液面上。如Hx为2m,则泵叶轮 中心线高于入口液面的距离不得超过2m。

Hx为负值称倒灌高度,不允许泵安装在液面之上,而只能将泵安装在 入口液面以下。如Hx为﹣2m,则泵叶轮中心线低于入口液面的高度不得 小于2m。

8-7 如何判断泵的入口和出口?

答:一般在泵的出入口管道上都标有工质的流动方向。如果管路上未标 工质流动方向或标志脱落,也可从以下几点加以判断:①入口管径比出口管 径大;②出口管路上有止回阀,而入口没有;③出口管路上有压力表,而入 口一般没有,或入口也有压力表,但入口压力表的量程要较出口小;④出口 管的压力高,因而出口管的法兰盘较厚,出口管上的阀门公称压力较高。

8-8 为什么泵的入口管径大于出口管径?

答:为了避免产生汽蚀、防止泵抽空,应该尽量减少泵入口管道的阻力 损失。管道的阻力损失与流速的平方成正比,而流速与管径的平方成反比, 也就是说管道阻力损失与管径的平方成反比,增大管径可以有效地降低管道 阻力损失。泵入口的压力很低,可采用管壁较薄的管子,而且泵入口管道大 都较短,采用较大直径的管子,所需费用增加不多。

泵出口压力很高,需要采用管壁较厚的管子,如果用管径较大的管子, 钢材消耗太多,相应阀门、法兰也要加大,投资增加。采用较小的管径,虽 然管道阻力损失增加,但泵出口压力有较大的富裕量,故允许管道有较大的 阻力损失。

8-9 为什么离心泵启动时要求出口阀关闭而联动备用泵的出口阀应处 于开启状态?

答:由于驱动离心泵常用的感应式电动机启动电流很大,而启动转矩不 大。为了保障电动机的安全,一般要求在无负荷或低负荷状态下启动。离心 泵在出口阀关闭状态下启动,就是不带负荷启动,对减少电动机启动电流, 缩短启动时间,从而延长电动机的寿命是有利的。所以离心泵一般都要在出的汽蚀口阀关闭下启动。

凡是有联动备用泵的,大都是生产流程中非常重要的泵,一旦泵停止运 行,将会造成停产或发生事故。如果联动泵的出口阀处于关闭状态,即便备 用泵及时启动也不能立即接带负荷,会造成严重的后果,所以联动备用泵出 口阀开启能及时联启并接带负荷,保证机组正常运行。

联动备用泵启动时,泵出口母管还有较高的压力,联动备用泵启动时, 不会因负荷很大超电流损坏电动机,所以联动备用泵出口阀开启是可行的。

8-10 油泵出口止回阀的作用是什么?

答:可以在油系统油压低于规定值时,备用油泵联启后能正常及时投入 运行,保证油系统油压正常。

可以防止备用泵在备用时,大量的油从出口母管经备用泵返回油罐。

来源:锅炉运行/《火电厂生产岗位技术问答》

「免责声明」:本文资料系转载,不代表本平台立场,仅供读者参考,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。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和知识之目的。如有侵权,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,谢谢!

点我访问原文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