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中国制造”到
“世界认可”的三重密码
在中国的制造业版图上,有这样一家企业:它没有惊天动地的宣传,却在日本这个以严苛著称的市场上创下了"质量零售后"的记录;它从最初的代工学徒,成长为能够为日本客户图纸"挑错"的技术专家;它用25年的时间,将"中国制造"四个字书写成全球市场的品质保证。
这就是西子洁能旗下杭州杭锅工业锅炉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"工锅")。当许多制造企业还在为成本与质量的平衡而苦恼时,工锅已经用52台出口日本的高品质锅炉,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制造的硬实力。从被日本监理"逼到墙角",到成为其"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",工锅的逆袭之路,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三大密码。
在西子洁能迎来70周年之际,让我们走进这家低调务实的企业,探寻它从"中国制造"到"世界认可"的蜕变历程。
质量密码:当“差不多”遇上“零瑕疵”
“质量不是‘差不多就行’,而是‘零瑕疵’。”在工锅的发展历程中,过硬的产品质量始终是公司最看重的核心竞争力。这种对质量的执着近乎苛刻,不仅体现在口号上,更融入每一次艰难的决策与实际行动中。
2015年6月,在即将完工的日本某项目汽包产品上,一道不起眼的表面裂纹被质检员发现。按照行业内的常规做法,只需将裂纹打磨后再补焊,通过探伤检测合格后即可交付使用,甚至不影响外观。然而,为了彻底打消对质量要求极高的日本客户的疑虑,工锅高层做出了一个让所有员工震惊的决定:报废重做。
“明明修一修就能用,为什么要白白损失这么多?”车间老师傅们至今还记得当时的不解。但工锅董事长的话掷地有声:“质量不是应付检查,而是赢得信任的基石。简单的补焊可以省时不浪费,但我们丢掉的却是更重要的口碑与客户信任。”那段时间,报废的汽包被移到角落,像一面镜子照见两种质量观的碰撞。工人们看着新的材料源源不断地运进来,看着管理层带着日本监理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产品,终于明白:在工锅,“差不多”就是“差很多”。
这场被工锅称为“质量地震”的事件,最终换来的是长达十几年的持续合作以及日本客户的深度信任,甚至主动介绍其他的本土企业与工锅合作,这也让工锅彻底叩开了日本这个以细节严苛著称的市场大门。2022年终表彰会上,日本客户高管曾表示:“工锅制造的锅炉产品质量已经达成或超过了日本企业,达到了可以通行全世界的高水平。”
工锅国外项目产品发货
时间来到2024年,一次“产品召回”事件再次突显工锅对质量的“偏执”。当时,工锅在印度某项目中首次采用机器人焊接技术,但由于集箱过长,焊接变形超出预期,可能存在焊接质量隐忧。尽管已发货的部分产品通过了检测,公司仍决定全部召回,和正在生产的产品一起报废重做。
经过十多年质量意识的提升,这一次员工们没有提出任何异议,反而非常认同:与其担心客户在产品使用中,有存在出现问题的可能性,不如提前“自爆家丑”解决问题,不能让辛苦建立的口碑受损。令人意外的是,这次召回不仅没有损害客户关系,反而让客户更加信任工锅:“不遮掩问题,敢承担责任,这样的企业值得信赖。”
在工锅,质量不是口号,而是刻进制度的“铁律”。公司建立了严格的质量追责机制:一线员工出现质量问题,实行"双罚制"——当事人承担直接责任,所属车间主任负连带责任;如若同一问题重复发生,分管高管也将被纳入考核。同时,为强化质量意识,公司将半年度工作会议转型为“质量提升专项行动”,以“引进来”、“回头看”、“压责任”为抓手,通过学习日本精益制造方法、剖析典型质量案例、签订质量责任状等形式,推动质量文化从理念到实践的全方位渗透。
团队密码:从“要我干”变为“我要干”
走进工锅,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员工身上的那股“狠劲”。2024年 OEM 订单任务极重,员工大年初四就开始加班,每天工作到晚上 8 点半,但没有人抱怨,因为“干得多得的多”。甚至酷暑天停电,员工不是高兴可以“偷闲”了,而是着急“这三小时算谁的?”。当员工们的理念从“要我干”变为“我要干”,这种“自驱力”就像装上了涡轮增压,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工锅部分项目&产品
在工锅,“员工不是靠‘要求’干活,而是靠‘激励’自驱动。”工锅董事长叶国华的这句话,被落实成了真金白银的制度。工锅的特色管理方式就是“对赌”,不同层级、不同业务的员工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公司对赌,生产员工“赌”质量和产量,销售“赌”业务与回款,研发人员“赌”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,只要完成初始设定的目标,员工就能得到翻倍的奖励。这种“对赌”赌的是“信任”,激发的是全体员工的潜能。
“对赌”是一种管理方式,它的底层逻辑源于“企业目标与员工需求的融合”。“企业要发展,员工要挣钱。公司目标要和员工需求融合,企业才能走的更远。”这种有效融合使得工锅“上下同欲”,员工的意识发生转变,逐渐“把公司的事当自己的事”,从“纯上班”变成“合伙人”,这样的团队拧成了一股绳,爆发出惊人的能量。
创新密码:从"学中干"到"创中赢"
谁能想到,工锅刚开始为日本客户代工时,曾被对方的监理“逼”到墙角。“日本监理对工艺、质量,甚至是油漆、包装的要求,都细到让我们怀疑人生。”老技术员回忆道,“当时觉得这是吹毛求疵,后来才明白,这就是‘精致’的标准。”工锅没有抵触,反而成立了“学习小组”,以小学生般的态度虚心研习。“我们跟着他们学工艺、学品控,最终让产品不再是产品,而是工艺品。”
这种学习并非照搬,而是创新。与日本客户合作期间,工锅成功开发了镍基堆焊技术,为OEM产品在日本乃至全球市场赢得了竞争力。公司也因此打开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,目前企业的堆焊订单、OEM订单仍在逐年增长。
如今,工锅已取得日本电力事业法方面的METI焊接设计、制造、检验资质,这意味着其产品在自主检验合格后,可免检进入日本。“52台出口日本的锅炉,零售后问题。”叶董的语气里带着自豪,“现在我们和日本客户的关系,已经从 ' 老师与学生 ',变成了 ' 伙伴与战友 '。”在工锅20周年庆典上,日本客户高管就曾表示:“工锅不仅只是重要的外扩单位,更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。”
学习与创新是工锅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。在工锅,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空谈,而是“能落地的钱”。技术人员对赌搞创新,成果转化后奖励翻倍,后续收益还能分红。“这两年进行的8个科研项目,6个已形成订单。”叶董说道,“我们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,而是市场需要什么,我们就研发什么。”
工锅部分首台套产品
工锅的可持续发展,不是单一要素的成功,而是质量、团队、创新三者的化学反应。当质量成为口碑的基石,团队就有了奋斗的底气;当团队的自驱力汇聚成创新的源泉,创新又反哺质量的提升。这种螺旋上升的系统,构成了工锅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。
“其实我们的模式很简单,”叶董总结道,“就是‘融合双赢’——制定公司目标时,首先考虑员工的需求;当公司目标达成后,一定要满足员工的需求。”这种朴素的理念,却蕴含着深刻的商业逻辑:员工的需求被满足,就会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;企业的质量和创新上去了,就能赢得市场和利润;而利润又能进一步满足员工需求,形成良性循环。
工锅的故事,没有惊天动地的奇迹,只有一个个“说到做到”的细节。质量、团队、创新,这三样东西看似简单,但工锅的坚持成就了如今的成绩。在未来的发展中,工锅将继续秉持质量至上、团队为本、创新驱动的理念,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,为行业树立新的标杆。
企 业 简 介
杭州杭锅工业锅炉有限公司始建于1978年4月,其前身是杭州锅炉厂下属一分厂,现为西子洁能(股票代码:002534)下属的骨干企业。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余热锅炉、电站锅炉、工业锅炉、压力容器等产品研发、制造、销售、安装及工程总承包服务的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,浙江省“隐形冠军企业”。
撰稿:工锅、总经理办公室
审核:董事会办公室、工锅
核发:总经理办公室
转载请注明出处